ZG养生堂 健康 天天用热水泡脚,到底是养生还是慢性自杀?6种人确实不能泡脚!

天天用热水泡脚,到底是养生还是慢性自杀?6种人确实不能泡脚!

寒露已过,天气逐渐开始转凉,很多人开始每天用热水来泡脚。热水泡脚是一个常见的养生方法,会给身体带来不少的好处,但是并非人人都适合,而且泡脚也有不少的讲究,如果做错了反而容易伤身。

坚持用热水泡脚,将会收获4大好处

坚持用热水泡脚的好处有很多,比如这几个好处就很常见:

改善失眠

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平衡阴阳来促进睡眠,因为热水泡脚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,当泡完脚后,血液循环的速度又会慢慢降下来,这时候就是睡眠的最好时间,有助于快速入睡。

此外,在人的脚底有很多经络和穴位,有五脏六腑都有密切的关系,比如脚心有涌泉穴,具有缓解失眠等作用,用热水泡涌泉穴能促进睡眠。

缓解感冒

泡脚的时候体温会慢慢升高,由于病毒对温度十分敏感,所以能够降低感冒病毒的活性,使感冒病毒难以继续繁殖。因此,通过热水泡脚可以提高体温来消灭感冒病毒,从而缓解感冒的症状,但要注意发烧的患者不宜用热水泡脚。

有助于疏通经脉

在寒冷的冬季,很多人由于末梢循环不良而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,用热水泡脚能够促进血液循环,从而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。

有助于放松身心

在脚底有很多的经络、反射区以及穴位,如果在泡脚的时候顺便做一些脚部按摩,能够很好地起到放松身心的效果,缓解压力,对身体有较好的保健功效。

为什么说泡脚是慢性自杀

但也有人说泡脚是在慢性自杀,这主要是因为泡脚并非适合所有人,有的人泡脚反而会伤害身体。

12岁以下儿童

在儿童时期,会逐渐形成足弓,如果在这期间经常用热水泡脚,容易导致儿童足底的韧带变松弛,对足弓的形成以及维持都是不利的,长此如此会增加患扁平足的风险。

心脏病患者

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最好不要用热水泡脚,因为在用热水泡脚后人体的血管会扩张,全身的血液流向体表,导致心脏等重要器官缺氧、缺血,容易增加心脏病的发病风险。

糖尿病足患者

这类患者的皮肤较为脆弱,而且外界温度对于脚部末梢神经来说并不敏感,就算是很烫的水,可能他们也无法感觉到,很容易就被烫伤。一旦烫伤就可能会导致脚部感染、溃烂,甚至需要截肢。

患有足部皮肤病者

如果足部患有皮肤病,用热水泡脚反而容易导致继发性的细菌感染,尤其是已经破溃的伤口更要注意不能用热水泡。此外,患有足部湿疹、疱疹等疾病的患者也不能用热水泡脚,因为皮肤破溃后容易发生感染。

心脑血管病患者

如果本身患有基础心脑血管疾病,一旦热水泡脚的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等,都有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,所以这类人群要谨慎泡脚,如果泡脚就要尤其注意水温和泡脚的时间,否则容易导致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等症状。

静脉曲张患者

由于静脉曲张患者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,而用热水泡脚会使脚部温度升高而增加局部的血流量,又无法改变静脉回流速度,所以容易加重静脉回流的负担,加重下肢充血情况,使曲张的静脉更加严重,所以静脉曲张患者不能用热水泡脚。

秋冬泡脚养生,4大事项要注意

对于适合泡脚的人群来说,也要休息以下几点才能起到养生作用:

· 什么时候泡脚?

晚上7点至11,这个时间段的肝肾经气血比较衰弱,这时候用热水泡脚可以更好地改善血液循环,起到滋养器官的效果。而且这时候泡脚还能缓解疲劳,提高睡眠质量。

· 泡多长时间?

泡脚的时间要控制好,不宜过长,大约泡15~30分钟就可以了,如果泡的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,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。

· 水温多少合适?

泡脚的水温为38~43℃之间比较合适,不要过烫或过凉,在泡脚途中可以适当加一些温水来保持合适的水温,这样能够较好地发挥泡脚的作用。

但是水温过高会破坏脚部的皮肤表面,导致角质层干燥,而且容易出现血管过度扩张,导致肾脏、心脏、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。

此外,不要在饭后马上泡脚,因为吃饱后大部分血液会流向消化系统,这时候马上泡脚会使血液流向下肢而导致消化不良,最好在饭后1~2小时再泡脚。

热水泡脚虽然对健康有益,但前提是自己的身体适合泡脚、正确地泡脚,这样才能够真正起到养生的效果。

参考资料:

[1]冬季热水泡脚有4大好处,但这5类人需谨慎.人民网.2019-12-05

[2]冬季热水泡脚有4大好处,但这5类人需谨慎.人民网.2019-12-05

[3]泡脚还是泡塑料袋?专家:这种操作可以不学.扬子晚报.2021-04-25

未经作者允许授权,禁止转载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

温度,症状,血管,时间,水温,热水,身体,好处,养生,患者,知识科普

ZG养生堂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、全面的关于温度,症状,血管,时间,水温,热水,身体,好处,养生,患者,知识科普内容,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温度,症状,血管,时间,水温,热水,身体,好处,养生,患者,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。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、搜狗百科、微博热搜、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