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G养生堂 健康 身上有这4个特征的女人,生育能力比一般女性强,你是吗?

身上有这4个特征的女人,生育能力比一般女性强,你是吗?

关于怀孕方面,每个女性都有属于自己的烦恼。有些女性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怀孕,比六合彩中奖还难,但有些女性却总是“意外”怀孕,是易孕体质。

最近,家医君收到一个粉丝留言:

自己就是易孕体质,明明自己老公只有一两分钟,但因为套套破了就中了,每次不带套都能中奖。自己的好姐妹也是,老公都没有射都能中奖。想知道,易孕体质是真的存在吗?

今天家医君就带大家来破解这一谜题!

PART

01

易孕体质,真的存在吗?

其实,孕体质指的是身体处于一种适合受孕的状态,如果一个人处于这样的状态下,或许会增加受孕的几率。这些女性都有4个特征。

01

正处于生育黄金年龄段

生育能力也有保质期,女性最好是在24岁到30岁之间生育。此阶段全身各个机关完全成熟,雌性激素分泌最为旺盛,卵巢和子宫功能良好且稳定,卵细胞质量优。

一旦超过30岁,卵巢功能就会慢慢的下降,卵细胞数量随之减少,卵子质量也变差。

特别是超过35岁后,卵巢功能急剧下降,卵细胞数量比年轻时少了50%以上,受精的能力减弱,不易怀孕。

02

体重指数正常

是否是易孕体质,跟体重的关联性较强。超重或肥胖、太瘦等均会影响月经周期,扰乱激素平衡,增加怀孕困难度

雌性激素在女性体内的作用不言而喻,决定着月经周期以及排卵是否正常,雌性激素水平跟脂肪含量紧密相关。

先来说一说瘦子,因为身体中的脂肪含量少,雌性激素合成受到阻碍,易造成月经不调或闭经,扰乱排卵机制,甚至导致不排卵。

再来说一说肥胖,肥胖者脂肪占比例大,脂肪可促进雌性激素分泌,影响促性腺激素分泌,扰乱排卵周期,从而造成月经不调。

还有,肥胖是多囊的高危因素,再加上伴有胰岛素抵抗,使得卵子发育异常,以至于无法跟精子正常结合,从而导致女性不孕。

03

月经和排卵正常

月经周期规律,代表着生殖功能健康。

月经周期在21天~35天,一次月经经历2~7天,就说明月经规律。月经规律,说明排卵也规律,受孕成功率也高。

04

生殖系统健康

怀孕是非常复杂的过程,每一个生殖器官都参与其中。卵巢的作用是排出卵子和雌性激素,输卵管的作用是让精子和卵子结合且运输,子宫的作用是让受精卵着床。

易孕体质者生殖系统健康,没有任何异常。无论是输卵管、子宫还是卵巢发生病变,均会影响女性受孕。

PART

02

老婆是易孕体质,怎么避孕?

0 1

男用避孕套

掌握使用避孕套的正确方法,不仅避孕率高而且预防性传播疾病。一定要选择正规的避孕套,了解使用的小细节,避免出现意外怀孕。

0 2

口服避孕药

口服短效避孕药是连续吃21天,避孕成功率高,同时也能辅助治疗多种妇科疾病,包括多囊和月经紊乱等,但不能漏服或忘服。

0 3

宫内节育器

把节育环放在子宫内,抑制受精卵着床,从而达到避孕效果,此方法适合已生育过的夫妇。

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。有些人轻轻松松就能怀孕,但有些人却像等中六合彩一样,祈祷福运降临。这些女性要如何养成“易孕体质”呢?家医君有3点提醒。

01

避免受寒

子宫对温度比较敏感,一旦受寒就会影响子宫环境,影响受精卵着床和发育,所以女性应注重于保暖,特别是保护好小腹部和双脚,拒绝穿低腰裤和露肚脐装

同时,饮食上避免进食冷冻食物,例如雪糕、冷冻食物等等。过于冰冷的食物可能会刺激到子宫,如果原本有宫寒症状的女性吃了,会加重病情。

02

维持正常体重

体重指数在18.5~23.9是最为标准的。

肥胖人士需通过均衡饮食和运动的方式来控制体重;体重指数正常者不可盲目减肥,以免快速减肥而扰乱月经周期,影响受孕。

03

保持乐观情绪

心情的好坏是影响到身体健康的,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,激素才能正常分泌。如果情绪一直处于低落,连月经都不会准时来,更别说怀孕了。

因此,生活中要有多些积极向上的思想,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通过运动、读书或与朋友倾诉来转移情绪

家医君寄语

其实易孕体质不难养成,只要注意生活小细节就行。及时调整月经,让其处于正常状态;保持规律作息,增加运动量,不可过度劳累或休闲,做到劳逸结合就行。

你还知道哪些“奇怪”的体质?

往期热文

1. 家里的一种物品竟会导致人患上肺炎?牢记4个点,就能安全使用

2. 专挑年轻人!上百万人患“绿色癌症”,有这些表现尽快体检

3. 警惕!这些都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!就藏在每个人的身边……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

子宫,生育能力,特征,影响,避孕,月经,女人,体质,女性,排卵

ZG养生堂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、全面的关于子宫,生育能力,特征,影响,避孕,月经,女人,体质,女性,排卵内容,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子宫,生育能力,特征,影响,避孕,月经,女人,体质,女性,排卵的热门信息。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、搜狗百科、微博热搜、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。